包子饅頭是我忙碌生活中方便的食物首選﹐不管是到巷口的包子店或是自己去買冷藏的回來回蒸都算便利﹐不過現在有了更輕鬆方便的店家選擇 – 小日和包子饅頭專賣。
小日和包子饅頭專賣位在苗栗﹐製作包子饅頭的用料都很講究﹐使用的水是取自苗栗在地的山泉水﹐山泉水含有豐富的礦物質﹐揉入麵團天然中帶點甘甜﹔麵粉選用昭和麵粉與其他麵粉混合完美比例﹐以老麵 (自然發酵) 讓做出來的包子饅頭Q彈帶點麥香﹐不含多餘的添加物和膨鬆劑﹐符合我認為除了美味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吃的無負擔。
小日和包子饅頭環境友善包裝
小日和包子饅頭以霧面微透的袋子包裝﹐和一般常見的透明袋不同﹐摸起來有點粉粉滑滑的感覺﹐袋子的一面印有店家名﹐另一面印有各種包子饅頭口味方便標記勾選﹐但因為混裝所以是以黃色明顯貼紙標示口味。
袋子上還印有注意事項﹐例如有效期限和可能的過敏成分﹐還可以看到袋子使用完畢後如經過專業處理是可以被分解再利用做堆肥使用﹐對環境來說是友善的。
小日和包子饅頭口味種類
小日和有包子與饅頭兩種種類﹐加起來總共有 13 個口味可以選擇!而且甜鹹都有﹐不管你是想當正餐或者是甜點吃都可以﹐外觀上饅頭會比包子和一般市面上饅頭大一些﹐吃完會很有飽足感。
小日和 6 種包子口味
小日和的包子有 6 種口味﹕高麗菜冬粉包、芝麻包、鮮肉包、竹筍香菇包、芋泥包、酸菜包﹐我吃了 4 種口味﹐內餡都很實在飽滿也各有特色。
鮮肉包
鮮肉包幾乎是每一家包子饅頭店必備的口味﹐也是我在嘗試新店家時自然而然優先吃當作回購的標準﹐我愛吃肉﹐但不喜歡油膩跟肥肉﹐而小日和這款鮮肉包的豬肉內餡正好特別減少了肥肉﹐而且豬肉也是使用台灣在地的溫體豬肉。
蒸好後的鮮肉包外觀白嫩飽滿﹐一口咬下鮮甜肉香帶點蔥香﹐不會太鹹也不油膩﹐也難怪這款鮮肉包是小日和熱賣口味的前三名。
用料:水、麵粉、砂糖、豬絞肉、青蔥、醃肉調味料、醬油、老薑、香油、米酒、大蒜
高麗菜冬粉包
外皮印有三個小紅點﹐內餡的高麗菜又脆又甜﹐配上紅蘿蔔、冬粉和黑輪素肉口感與香氣十足﹐而且也一點都不油膩﹐是我很愛的一款口味。
用料:麵粉、水、砂糖、高麗菜、紅蘿蔔、沙拉油、香油、醬油、鹽、白胡椒粉、黑輪
芝麻包
外皮揉有芝麻粒﹐內餡的芝麻是扎實中帶有沙沙的口感﹐可以吃的出來是研磨芝麻而成的真材實料﹐不是添加其他多餘材料水水的芝麻醬﹐咬下後滿口天然濃郁的芝麻香滿足對芝麻的喜好。
用料:麵粉、水、砂糖、黑芝麻粉、糖粉
竹筍香菇包
外皮印有一個小紅點﹐內餡的竹筍丁吃起來又香又脆﹐加上香菇香氣十分有層次﹐也不油膩﹐和鮮肉包一樣這款也是熱賣的口味。
用料:水、麵粉、砂糖、青蔥、醬油、老薑、香油、米酒、竹筍
小日和 7 種饅頭口味
小日和的饅頭有 7 種口味﹕蔥花捲、起司饅頭、抹茶紅豆起司、黑糖饅頭、肉鬆起司、紅豆饅頭、五穀雜糧饅頭﹐我吃了 6 種口味﹐Q彈麵皮為主角搭配散佈的餡料﹐每口都滿足。
蔥花捲
Q彈香甜的麵皮中帶有濃濃的蔥花與油蔥味﹐一口吃下鹹甜鹹甜﹐只要喜歡蔥的都會喜歡的味道。
用料:麵粉、水、三星蔥花
起司饅頭
有嚼勁的麵皮帶有起司香味及甜味以及些許的鹹味﹐口味單純卻不單調﹐是不會膩的好滋味。
材料:麵粉、水、起司
抹茶紅豆起司
一口咬下﹐吃到濃濃抹茶味的麵皮混著紅豆顆粒與起司﹐又甜又鹹口味豐富有層次﹐很適合午茶時光。
用料:麵粉、水、紅豆、抹茶粉、起司
黑糖饅頭
饅頭中最經典的口味就屬黑糖﹐小日和使用沖繩黑糖手工炒煮﹐所以一口咬下滿口濃郁黑糖味﹐搭配有嚼勁的麵皮越嚼越香﹐是一款老小都會喜歡的口味。
用料:麵粉、水、沖繩黑糖
肉鬆起司
濃厚起司與肉鬆的搭配意外的搭﹐以往吃過饅頭加肉鬆的組合﹐多了起司口感上多了一分層次﹐鹹甜滋味很順口。
用料:麵粉、水、肉鬆、起司片
五穀雜糧饅頭
添加黑糖為基底的麵皮﹐加上五穀堅果 – 枸杞、葵花子、南瓜子、黑芝麻以及葡萄乾﹐喜歡五穀堅果會愛的一款口味。
用料:麵粉、水、五穀堅果、枸杞、葡萄乾
小日和包子饅頭訂購
如果你也想吃看看小日和包子饅頭﹐可以在小日和官網訂購: https://www.littledays.tw/
運送方式可以選擇﹕
- ㄧ般宅配 – 黑貓冷凍宅配﹐運費約 150 元
- 貨到付款 – 黑貓冷凍宅配﹐運費約 190 元
- 超商冷凍取貨 – 可以選擇 7-11 或 全家﹐礙於超商尺寸限制﹐一筆訂單最多只能購買 6 樣﹐超過需要另外下一筆訂單。
- 以上資訊提供參考﹐實際以小日和官網頁面為準。
» 小日和包子饅頭專賣
地址:苗栗縣三義鄉廣盛村40鄰八股路館前5巷1之11號
電話:037-870969
營業時間:09:00 – 18:00
官網訂購 – https://www.littledays.tw/
=
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或是你喜歡我的照片、文字﹐請在右方訂閱我的電子報﹐你就不會錯過我的新文章或旅行新訊囉﹐可以放心我不會亂寄垃圾廣告信!訂閱後如果哪天不想訂閱也隨時可以取消。
還可以追蹤我的 Instagram 與 Facebook ﹐讓我更有動力挖掘生活與旅行中的美好與你分享 ☻